一個博士局長的不光彩落幕
——佛山市檔案局原局長張永釗嚴重違紀問題剖析
他是廣東省佛山市市直機關第一個博士,是土生土長的佛山本地干部,本來前途一片光明。他的落馬讓他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佛山市第一個被查的市直機關局長,瞬間墜入深淵。
以這樣不光彩的方式落幕,佛山市檔案局原局長張永釗痛悔莫及。從立案通知書下達的那天起,他的人生軌跡像拋物線一樣從頂端一下子跌到谷底。無法控制的欲望、對紀律的無視,讓這位曾經的博士局長,不得不面對黨紀國法的嚴懲。2015年10月,張永釗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
放松學習,心理失衡
翻開張永釗的履歷,雖不能說輝煌,但也算得上耀眼: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他,16歲就考入中山大學,23歲獲得中山大學碩士學位并進入廣東省文化廳工作,26歲獲得中山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這樣的履歷在上世紀80年代的佛山黨政機關可謂鳳毛麟角,即便時至今日,這樣的年紀與成就也足以讓年輕干部羨慕。
26歲博士畢業那年,張永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鮮紅黨旗下莊嚴宣誓的他,也曾立下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志向。博士畢業后,他進入佛山市委辦公室工作,20載磨礪,從普通科員一步一步成長為佛山市檔案局長,仕途平坦,一帆風順。然而,滿腹的學問、組織的諄諄教誨填補不了他內心的空虛。內心深處,他被欲望包裹,理想信念日漸滑坡。
隨著職務的升遷,張永釗看到一些學歷、能力遠不如自己的老板穿金戴銀、出手闊綽,好不威風,而自認為學識、能力出眾的自己卻在為吃穿住行等瑣事精打細算,心理逐漸失衡,一心想當官發財兩不誤,在金錢和欲望的驅使下逐步滑向深淵。
“自認為自己學識、能力、經驗能駕馭全局,自己認準的錯不到哪里去。上級領導的肯定表揚聲、同行們的贊美聲、身邊多數同事的認同感,逐漸使我失去了‘三省吾身’反思自我的習慣和勇氣。”落馬后,張永釗懺悔說。
執紀人員表示,早在2004年,時任佛山市檔案局副局長的張永釗就開始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收受紅包禮金,開始數量不大——上千元的紅包、數百元的購物卡。他心里也曾有過一絲忐忑,但嘗到“甜頭”后沒有人發現的竊喜感逐漸勝出,對于紅包禮金,他由僥幸慢慢變得“心安理得”。隨著任職時間的增長,張永釗的思想從細微改變發展到質變,他無視組織、同事們對他的信任,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行越遠。
獨斷專行,作繭自縛
2010年,張永釗升任佛山市檔案局局長。頭頂著佛山市直機關首位博士的光環、官至正處級的他,內心卻多少有些落寞:檔案部門是個清水衙門,只有干活的命。他想撈些好處,但又清楚,在檔案局這樣的機會很少,必須善于抓住每一個機會。
長期放松學習,已經讓張永釗變得麻木不仁,帶著一絲“大材小用”的酸楚之意,本著“權力不用,過期作廢”的錯誤思想,他仔細盤算著該如何用好手中資源,盡可能使權力發揮最大效用。適逢佛山市籌建數字檔案館系統,承建商某公司負責人盧某給他奉上25.1萬元人民幣、1萬美元作為好處費,他欣然接受。
2012年下半年,佛山市檔案局上馬市檔案館新館智能館庫系統項目和智能密集架項目,智能館庫系統預算額達1000萬元、智能密集架項目預算額高達2000萬元。為了能夠操控項目謀取不正當利益,同時又不暴露自己,張永釗安排心腹陳某繞開本應負責的職能科室和分管領導,出面協調兩個項目的招標工作。導致項目的實際負責科室直到案發都不清楚項目的進展和細節,真正需要使用該項目的部門完全沒有機會發表對項目的意見和看法。
大型項目本應在決策、進展、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經過檔案局班子會議討論研究才能執行,但為了掩蓋自己的目的,張永釗主持的局班子會議基本沒有對上述項目進行過討論,偶有提起也是簡單的一句話帶過,從不透露實質性內容。大多數班子成員只知道兩項工程存在并正在進行之中,對內容與細節全不知曉。
就這樣,在業務科室全不知情、班子成員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張永釗自己秘密謀劃、其心腹全程操辦,市檔案館新館智能館庫系統由盧某的公司參與制定標書并順利中標,盧某承諾事成之后給他50萬元回扣。而市檔案館新館智能密集架項目,張永釗采用同樣的手法讓另一公司中標,該公司老板徐某承諾給他80萬元回扣。
張永釗自以為事情做得天衣無縫。不料,兩筆合計130萬元的回扣尚未收到,他就被市紀委盯上。隨之,他的仕途戛然而止。
加強監管,填補漏洞
張永釗之所以從峰頂跌落,一方面是其濫用職權、唯利是圖;另一方面,制度、規則漏洞的存在,也為其以權謀私打開了方便之門。
在佛山檔案館新館智能密集架項目的招投標過程中,為使承諾巨額回扣的公司能夠順利中標,在張永釗的指使下,其心腹陳某從中聯系協調,與相關公司協商為其量身定制競標標準。為使不當利益最大化,張永釗等人甚至不擇手段在臨近招標時更換工程的用料指標,降低用料標準,在項目總標額度不變的情況下,使部分材料成本降低為原使用材料的四分之一,全然不顧使用低檔材料對工程造成的危害。上述的每一步操作,從表面上看都不違反招投標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沒有內部知情人反映、沒有監管部門的深入調查,主管招投標的部門也很難通過常規手段發現問題。
縱觀張永釗案,不難發現,其是從收受紅包禮金開始,一步一步墮入腐敗深淵,案發時是其違紀的爆發期。在黨的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斂、不收手,固然有張永釗思想腐化、自甘墮落的原因,也有制度不全、監管不力的緣由。例如,上述講到的張永釗尚未收到兩筆合計130萬元的巨額回扣,回扣的數額并非張永釗主動提出,而是行賄人根據所謂的“行規”計算得出,不同的行賄人都以所謂的“行規”允諾給張永釗回扣,這不能不讓我們警醒。
現如今,身陷囹圄的張永釗流下悔恨的淚水,高學歷不是他避免腐敗的護身符、高智商并不能讓他免受法律的制裁。面對年近九十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尚在求學的兒子,張永釗后悔不迭。然而,黨紀國法不容踐踏,他為其所作所為付出慘痛代價,留給黨員干部無限警醒與反思。(記者 王景喜 通訊員 佛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