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名瀾,藝名蘭芳,字畹華。“梅瀾芳華”之所以芳華絕代,源自“芳華在戲外”。
梅蘭芳的精湛藝術,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刻苦學習、勇于探索和努力實踐得來的。梅蘭芳在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隨后又說:“戲劇前途的趨勢,是跟著觀眾的需要和時代而變化的。我不愿意還是站在這個舊的圈子里邊不動,再受它的拘束。我要走向新的道路上去求發展。”這種藝術文化的自覺,更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梅占百花魁。梅蘭芳在繼承京劇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獨立的藝術創造,又在創新的基礎上發展了京劇藝術,融青衣、花旦、刀馬旦為一體,讓表演形式和唱腔新穎獨特,世稱“梅派”。
具有鮮明民族色彩和高度美學成就的中國京劇,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大放光彩,是從梅蘭芳開始的。從1919年起,梅蘭芳三赴日本訪問演出,大獲成功,轟動一時。日本藝術家將其表演的劍舞譽為“梅舞”,并仿效之。梅蘭芳曾在《東游記》一書中回憶:1919年我第一次訪日的目的,主要并不是從經濟觀點著眼的,這僅僅是我企圖傳播中國古典藝術的第一炮。
1929年底,梅蘭芳為了“溝通文化,促進邦交”,又自費赴美國訪問演出,歷時半年之久,演出72天,轟動全美。在此期間,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還授予梅蘭芳“榮譽文學博士”的稱號,“梅博士”之名即由此而來。
“九一八”事變后,梅蘭芳從北京移居上海,并陸續排演《生死恨》《抗金兵》等宣傳抗敵救亡的愛國戲。1938年,梅蘭芳避居香港。1941年日寇侵占香港,他開始“閉門杜客”,其“蓄須明志”和“三絕酒井”的故事被后人傳為佳話。當時,日軍圍攻香港,梅蘭芳被困,感到形勢日益嚴峻,就留起了胡子,以防日本鬼子強逼演出。當日寇軟硬兼施時,就托辭年老、嗓壞、有病拒絕。汪偽政府要慶祝“還都”,特務要挾梅蘭芳前往南京演出,他又以心臟病復發不能坐飛機為由拒之。
1942年嚴冬,留著胡子罷歌息舞的梅蘭芳在上海家中。一天,汪偽大頭目褚民誼突然來到梅宅,要他率團赴南京、長春、東京巡演,說是慶祝“大東亞戰爭”勝利一周年。梅蘭芳指著自己的胡子說:“我已退出舞臺多年,歲數也大了,嗓子也沒有了。”褚說:“梅先生,嗓子不好可以吊吊,還有一兩個月,吊吊是可以恢復的嘛!”梅蘭芳反問道:“聽說你一向喜歡玩票,大花臉唱得很不錯,我看你作為團長率領劇團去慰問,不是比我更強得多嗎?”
事隔不久,日軍駐華北屯軍報道部部長山家少佐又命令漢奸朱復昌去“動員”梅蘭芳。朱比褚更狡猾,他強迫梅劇團副團長姚玉芙飛滬,勒令梅蘭芳出來講一段話,否則以軍法從事。梅蘭芳知事態嚴重,當即讓保健醫生給自己一連注射三支傷寒預防針,高燒不退。日軍不信,派軍醫到梅蘭芳宅給他量體溫,梅蘭芳高燒達42度,這樣才免除了一場災難。
梅蘭芳4歲喪父,15歲歿母,從小靠伯父撫養長大。時局平穩后,梅蘭芳托其鄉人為他尋找在老家泰州的親人,返鄉訪問演出,認親祭祖。北京、泰州兩地飛鴻不斷,往來不絕。梅蘭芳時常邀家人來盤桓月余,共談家事,甚為欣慰。
梅蘭芳的名字,是同中國戲劇事業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祖國的命運時刻聯系在一起的。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面旗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書。他那獨樹一幟的風采、蓄須明志的風骨、德藝雙馨的風范,才是真正的國粹。(姜兆剛)